发布时间:2017-11-28点击量:
京津冀及周边区域“2+26”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正在进行。这一过程中,我们苏州中新动力公司(0512-88188106 www.szzxdlhb.com)听到一种不和谐的论调:治霾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。
说这些话的人应该是站在极小的高度,眼光只看到了极有限的局部状况,譬如说关停某几家排放企业,造成一部分人员的停工,给这些企业造成了短期内的“损失”。但我们苏州中新动力反问一句,说这个论调的人,有没有想过:关停污染企业,本身就是无奈之举,一定要将治霾和经社发展放在对立框面上,并且要求从短期数据内拿证据,这本身就是对环保的不公平和片面评论。
德国、日本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,到现在成为环保型经济型国家,都是花了半个世纪甚至百年的时间才完成转型。中国用短短一二十年时间走了先发国家上百年的路,环保问题才会呈现出“浓缩”的特点,不得不采取密集强效的治理。有这样一些理由:
(1)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威胁国民生存的程度;
(2)从我国现今社会发展的程度上来看,困扰我国社会的第一位问题已经由过去的“吃上饭”变为了现在的“能呼吸”,保护生态才有长远的国计民生;
(3)长期形成的“唯经济论”的价值观念下,如果不被强力加持环保,那么治霾几乎一定会“与经济在角力中”败下阵来,甚至被边缘化。所以对环保不能抱以“平常心”。
难道说环保影响经济,我们就要“吸毒气、喝毒水”搞经济发展吗?在今后长期的治理中,类似的不和谐观点还会出现,反而更坚定了我们治霾的决心。看看先发展起来的国家的经验可以知道,环护的政策对某些企业造成的损失只是短期的,只要环保政策后续的制度体系引导得当,企业和社会就会做出理性的选择。
我们苏州中新动力也关注到在环境压力的倒逼之下,一些地方企业成功转型,经济指标非但没有出现大幅下滑,反而呈上升趋势。